根据近年全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数据预测,我市即将进入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,为切实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,现就该病有关防控核心知识以问答形式宣传如下,请各县区结合实际,切实做好辖区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核心知识宣传工作,有效提高城乡居民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,努力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发生。
1.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?
流行性出血热,又称称肾综合症出血热(简称出血热),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,具有起病急、病情重,病程长,病死率高、流行范围广的特点。
2.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?
急起发热,全身酸乏,三痛(头痛、眼眶痛、腰痛),三红(面红、颈红、胸部潮红,呈酒醉貌),充血和出血(眼结膜和口腔充血、出血、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)。
3. 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有多大?
人发病后起病急、进展快、病情重、病程长、病死率高、家庭经济负担高。
4.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是什么?
汉坦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元凶,老鼠是传播该病毒的罪魁祸首,尤其是野外的黑线鼠,带毒率高,危险大。
5.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?
(1)呼吸道传播: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、粪便、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,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。
(2)接触传播: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、分泌物等感染。
(3)消化道传播: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。
(4)病媒传播: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、虱等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。
(5)垂直传播:孕妇感染本病后,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。
6.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有什么规律?
流行性出血热全年均有发病,但每年夏秋两季农忙时节人们在田间或野外劳作较多,接触老鼠或老鼠排泄物机会增加,感染老鼠携带或排出汉坦病毒几率升高,经过大约1个月左右的潜伏期后,导致每年6-7月为出血热发病人数上升的小高峰,11月到次年1月为出血热发病人数上升的大高峰。
7. 如何有效防治流行性出血热?
(1)疫苗防病最可靠。应尽早、全针次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;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,半年至一年强化接种第三针。
(2)注意防护很重要。居民个人应注意,不要在有鼠迹的地方坐卧;近距离接触(如收割、抱挪)可能被鼠迹污染过的庄稼、柴禾、杂草等时,要带口罩和手套;不掏鼠洞,不徒手抓鼠,防止被老鼠、恙螨等叮咬。
(3)管好食物不可少。剩饭菜必须高温加热或蒸煮后食用;残羹剩饭不要乱倒;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;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;发现疑似老鼠唾液、粪、尿等可能污染过的食物坚决不能食用。
(4)防鼠灭鼠定期搞。既往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县区应定期开展防鼠、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,降低鼠密度,降低居民暴露风险,严防群体性流行性出血热发生。居民个人应做好家庭防鼠灭鼠工作。
(5)讲究卫生也重要。居民个人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做到饭前、便后勤洗手,家庭垃圾日产日清,剩饭剩菜及时清理,家里食品保管好,最大限度降低鼠类滋生条件。
(6)一旦患病早诊疗。居民一旦出现三痛(头痛、眼眶痛、腰痛),三红(面红、颈红、胸部潮红,呈酒醉貌)等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症状,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,尽早规范治疗,减少死亡病例发生。